天下安定是因为得到了优秀的人才

【原典】

安在得人,危在失士。

【王氏点评】

国有善人,则安;朝失贤士,则危。韩信、英布、彭越三人,皆有智谋,霸王不用,皆归汉王;拜韩信为将,英布、彭越为王;运智施谋,灭强秦,而诛暴楚;讨逆招降,以安天下。汉得人,成大功;楚失贤,而丧国。

【译释】

能安安稳稳地掌控天下,是因为身边有贤能之人辅佐;社稷朝不保夕是因为人才都流失了。

人的力量是无穷的,人才是人中之杰,其力量更是无穷的,人才的重要性绝对不容忽视,谁忽视了人才,谁就掘掉了事业的根基。曾国藩深谙人才之重要性,他始终把人才作为事业成功的基石。曾国藩在事业发展过程中,还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人才观点,从认识人才、察视人才,到吸纳人才、任用人才,从培养人才、选拔人才,到推荐人才、评价人才,他无不有先见之明、过人之举。后人评之有超凡的识人之眼实不为过,其选拔、任用人才的观点值得我们深思。


解读

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

人才的因素是事业成败的最关键因素。有贤者相助则败势亦可转危为安,弱势也可茁壮成长。当然事业也是成于贤才,损于庸才,败于小人。刘基作为朱明王朝开国元勋之一,也以长于谋略深受朱元璋器重,被朱元璋比为汉代的张良,称之为“吾子房也”。刘基元末曾经为官,目睹了当时社会政治的腐败。他把自己的政治主张、哲学思想用寓言杂论的方式表达出来,写成了一部奇特的著作叫《郁离子》。在这部政论著作中,用了二十多篇的文字专门讨论用人问题,既阐发了他一贯的用人思想,也明显地、巧妙地结合了当时的社会实际,尤其在用人问题上提出了诸多精辟的主张,因此也可以说,这是一部讨论用人与人才的名著。在这部著作中,刘基首先提出了去浮饰,求真才。言必称先王、三代,认为古人优于今人,慕虚名而不求实才,重古贤而轻今人是封建统治者常有的偏颇。刘基尖锐地批判这种陈腐观念。在著名的《良桐》篇中,他写道:有一位善于制琴的工匠叫工之侨,得到一块优质桐木,“砍而为琴,弦而鼓之,金声而玉应,自以为天下之美也”,将琴献给主管宫廷礼乐的官员太常。太常看了看摇头说,这不是古物。工之侨将琴带回,“谋诸漆工,作断纹焉。又谋诸篆工,作古字焉。匣而埋诸土,期年出之。”琴被挖出之后,“抱之以市,贵人过而见之,易之以百金;献诸朝,乐官传视,皆曰:‘稀世之宝也’。工之侨闻之,叹曰:‘悲哉世也,岂独一琴哉,莫不然也,而不早图之,其与亡也。’”

一把好琴,因新制“弗古”,被弃之不取,一旦弄假仿古,身价百倍。这不仅是一把琴,而是整个社会的偏见。工之侨因此兴叹,避世深山,实际是刘基的自喻。从反复古的意义上说,刘基的用人思想是有革新意义的。

刘基又以马喻人才。在《八骏》这篇文章中,叙述善于识马的造父死后,人们不能识马,仅以产地判别马的好坏。以冀产为优,非冀产为劣,在王宫群马之中,以冀产马为上乘,作为君王乘驾之马;以杂色马为中乘,作为战时用马,而以冀州以北的马为下乘,供公卿骑用。而江淮之马只算是散马,只服杂役。其养马者也以此划分等级。后来,强盗侵入宫中,紧急调马参战,内厩推辞说:“我是君王外出乘的马,不应我去!”外厩说:“你食多而用少,为什么先让我上阵?”结果互相推诿,许多马匹反被强盗劫走。此文以马喻人,指出对人的使用不能因地域、民族而区分高下、尊卑,只能依据真实才能。与去浮饰、求真才相辅的是去假象、辨真伪。

人有善恶,才有真伪,历代有不少恶徒小人冒充贤才而招致祸患的。刘基举例说,战国时楚国春申君虽称门客三千,但良莠不辨。“门下无非狗偷鼠窃无赖之人。食之以玉食,荐之以珠履,将望之以国士之报……春申君不寤,卒为李园所杀,而门下之士无一能报者。”人才的善恶与药草一样颇多假象,因而需透过表面鉴别。刘基以采药喻辨别人才:一位山中有经验的老丈介绍说:岷山之阴有一种药名叫“黄良”,此药“味如人胆,禀性酷烈,不能容物”,外表丑恶。然而,将黄良“煮而服之,推去百恶,破症解结,无秽不涤,烦疴毒热,一扫无迹”,分明是一种苦口性烈的高效良药;另外一种草“其状如葵,叶露滴人,流为疮质,刻骨绝筋,名曰断肠之草”,这种草,外形美好,实为恶毒。因而“无求美弗得,而为形似者所误”。

在现代社会,重视人才的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。一个没有人才意识的领导者不是称职的领导者,想成就事业者,请从吸纳人才开始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