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若不反躬内省 1,而徒向外驰求,则求之有道,而得之有命矣,内外双失,故无益。”因问:“孔公算汝终身若何?”余以实告。云谷曰:“汝自揣应得科第否?应生子否?”余追省良久,曰:“不应也。科第中人,有福相,余福薄,又不能积功累行 2,以基厚福;兼不耐烦剧 3,不能容人;时或以才智盖人,直心直行,轻言妄谈。凡此皆薄福之相也,岂宜科第哉。”

【译文】

“如果不对自己进行反省,却徒然向外部世界去求索,那样的话,求取就有一定的道,而得也便有定命,内在的修养与外在的价值都失去了,因此这种求取是无益的。” 于是问我:“孔先生给你算的一生是什么样的?”我实话告诉了他。云谷禅师说:“你自己觉得你应该得到科考功名吗?应该有儿子吗?”我自己反省了很长时间,说:“这些都不应该得到啊。经过科举而得到功名的人,都有福相,但我却福薄,又不能修行积德,来培植更厚的福报;加上不能忍受复杂的事,不能宽容别人;有时还因为自己的才智胜过别人,从而想到什么就做什么,说话随意不加考虑。这些都是福薄的表相,怎么能有科举的功名呢!”

【点评】

不论是求内在的德行,还是求外在的资生之具,我们都要反躬内省去探求,人需要经常的反省,只有反省才能进步,才能充实自己的德行,而不是向外攀缘,向外求驰。《道德经》第十二章说:“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聋;五味令人口爽;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;难得之货令人行妨。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,故去彼取此。”纵横世间,只是为了贪图一时的畅快,在追求中迷失,使自己的清净本心因为过分的激动而狂乱。这样就不能向内探求,从而认识自我,而是被外力牵扯,心为形役。这样的寻求是迷失方向的,一旦求之不得,会认为“求之有道,而得之有命”,陷入悲观绝望,只会内外双失,了无益处。 云谷禅师又问孔先生为了凡先生所算的一生流年。了凡先生据实相告,如哪一年得科第,命中算定无子等。云谷禅师反问道:你自己扪心自问,你是否应该得科第?你是否应该有儿子?了凡先生开始内省和反思,良久之后,说:实在是不应该能中科举的人。中科举的人都有福相,而自己却十分福薄,又不能够积累功德善行,使自己的福德的根基更加牢厚,加之又不愿意做过于繁琐的事情,不能包容别人,心胸狭窄。又经常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处处压人、鲁莽任性地轻易乱说,且语言刻薄,这些都是福德浅薄的表现。如此这般怎么能适合考取功名呢?

Footnotes

  1. 内省:内心自我省察,自我反省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内省不疚,夫何忧何惧。”《论语·里仁》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

  2. 积功累行:长期行善,积累功德。

  3. 烦剧:纷繁杂碎。